重拾“工匠精神”:高校辅导员优秀特质培育研究
日期:2017-12-08  作者:[db:发布人] 来源:  浏览量:3746

文法学院辅导员 王平(本文荣获2017年河南省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

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工匠精神”视域下,通过借鉴匠人“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加强对辅导员优秀特质的培育,从而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来说极具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工匠精神”赋予高校辅导员优秀特质的时代内涵,并且分析重拾“工匠精神”对于高校辅导员优秀特质培育的意义,着重从内部素质提升和外部环境营造两方面探析高校辅导员优秀特质培育的途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辅导员;优秀特质;培育

 

一、“工匠精神”赋予高校辅导员优秀特质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由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报告中谈及“供给侧”改革时首次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其要义是指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通常来说,主要包括“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方面的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自古有之,由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支撑“工匠精神”的匠人、匠艺和匠心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短时间、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理念。直到智能化时代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量,而是更加追求具有人文情怀的产品,使得“工匠精神”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工匠”已不再专指传统的手工劳动者,而是代表做事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人,“工匠精神”也已经演变成为各行各业工作者所追求的价值准则,不仅在推动经济改革中至关重要,在促进教育发展中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作为教育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俗称“教书匠”,理应重拾“工匠精神”,将教书育人作为终身事业,力求教育工作的精细和极致。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高校辅导员也当属教师行列,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独具匠气,更要取法匠心。因为只有取法匠心,才有可能成为“巨匠”,就教育而言,才有可能成为“人师”。

面对高校辅导员群体,其“匠心”首先应该是一颗纯粹的心,始末如一,这样才能从容应对繁杂琐碎的事务,初心不改;其次,辅导员的“匠心”也应该是一颗极致的心,不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在此基础上能够将自己尊崇的价值理念赋予其中,自成境界;最后,辅导员的“匠心”也应该是一颗创造的心,在日益重复的工作中自出心裁,由技入道,达到技与艺的完美结合。是故,师者,当怀一颗匠心,而“工匠精神”落在辅导员身上,则是热爱、专注、坚持和创新。

二、重拾“工匠精神”对于高校辅导员优秀特质培育的意义

所谓“工匠精神”,是一种踏实专注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信仰,更是一种创新求变的品质。联系到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也正需要这种“工匠精神”,才能热爱、专注、坚持、创新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重拾“工匠精神”,对于高校辅导员优秀特质的培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重拾“工匠精神”,有利于培养辅导员踏实专注的优秀特质。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辅导员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尤其是想把工作做出特色和成绩,就必须要具备这种踏实和专注的态度,这与辅导员工作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对象有关。面对政治文化素质高、富有青春激情和活力、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全体,辅导员需要在工作中投入相对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踏实积累工作经验,专注掌握工作技巧,快速转变角色并适应环境,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创设教育情景,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创业就业、生涯规划等全方位指导,科学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重拾“工匠精神”,有利于培养辅导员精益求精的优秀特质。

“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指的是追求精巧细致,完美无缺。这种品质对于辅导员的工作来说,也同样需要具备。因为高校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最终目的是“育人”,其中最突出的主体便是“人”。大部分的大学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辅导员必须对其充分关注,不能只是粗略地完成学校所交配的硬性工作,更要细致地的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辅导员工作的精致和完美,体现在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上,也体现在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关爱中,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这也正是辅导员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所希望收获到的理想教育结果。

(三)重拾“工匠精神”,有利于培养辅导员创新求变的优秀特质。

“工匠精神”不仅有精益求精、追求细致的精神,创新求变也是“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一个高明的工匠,必然会因为时代、需求的不同而灵活变化,不断创新。同理,高校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受教育者,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个优秀的辅导员也应该具备这种创新求变的优秀特质。这时候辅导员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提升辅导员的工作实效。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求变,主要体现在理念观念与工具的创新。理念观念对于一个人来讲,是其工作引领的核心。在辅导员工作中,只有坚持理念和观念的创新,才能够打开工作新局面,掌握主动权。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理念观念作为辅导员工作创新求变的内因的话,那么工具的创新则是外因。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作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主阵地,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了教育平台。辅导员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平台,就可以有效创新工作方式与方法,实现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求变。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辅导员优秀特质培育路径选择

高校辅导员的优秀特质决定着辅导员的工作绩效,同时也体现出辅导员的自身素养价值,由于辅导员优秀特质的培育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且系统的工程,所以需要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形成合力,共同支撑。通过对“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进行诠释,发现其对于高校辅导员优秀特质培育也有学习和借鉴意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以专业提升为目标,加强辅导员优秀特质的挖掘和提升

高校辅导员优秀特质的培育,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辅导员自身对职业的规划和努力。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强化自己的专业意识,对自己的工作充分认同,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在此过程中得到成长,提升自己对职业的归属感。

首先,辅导员对于自己的职业角色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明确自己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坚定工作信念,强化专业意识,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作用,善于总结工作方法和经验并转化为理论研究成果,在提升工作实效性的同时也促进自己由“经验型”辅导员向“研究型”辅导员及“专家型”辅导员转变。

其次,辅导员更需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以专业素质提升为前提,设定职业发展目标,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与专业素质提升的双向促进,促进辅导员在前进的方向里不断寻找差距,增强综合实力,缓解职业倦怠,享受辅导员职业带来的幸福感。

再者,衡量辅导员优秀特质的重要参考依据还有辅导员的工作探究能力,并且探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其是否能够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评价。因此,辅导员还应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研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升理论素养,并且尽可能地通过轮岗或挂职等方式来增加工作实践经验,提升工作探究能力。

最后,作为优秀特质培育的内在要求,辅导员还应当积极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是要建构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辅导员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助力每位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要建构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为人热情真诚,善于团结,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虚心求教,并时常就辅导员工作展开交流和探讨。三是要建构好与领导及学校职能部门的关系,尊重并服从领导的安排,积极配合好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及时请教或沟通,熟悉与学生工作相关的业务和流程,丰富辅导员工作经验。四是要建构好与社会人士之间的关系,整合人脉资源,主动加强联系,开展交流合作,便于日后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训平台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二)以平台建设为机制,促进辅导员优秀特质的塑造和锻炼

为了促进辅导员优秀特质的塑造和锻炼,高校可以协同各方进行创新,来完善辅导员的成长平台。通过搭建相关的成长平台,比如说,培训提升平台、专业发展平台、实践锻炼平台等等,来实现辅导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进程。

1.培训提升平台。高校学工部(处)、团委等有关部门要根据辅导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提升相结合,同时不断完善培训体系,以线下培训为主,线上培训为辅,通过岗前培训、日常培训、高级研修等方式为辅导员的专业成长和优秀特质培育搭建平台。

2.专业发展平台。目前各个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学历层次尤其是所学专业方向各有不同,开展工作时相对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背景,高校不仅需要开展相应的培训,还应鼓励辅导员通过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来提升学历和知识,同时要加强辅导员工作研究梯队建设,选拔出领导、组织、协调能力突出的骨干担任带头人,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新入职的年轻辅导员为其配备“导师”,明确培养任务和目标,提升辅导员专业成长和优秀特质培育的实效性。

3.实践锻炼平台。实践锻炼平台对于促进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培育优秀特质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还应重视这个渠道和途径的建设,加强辅导员实践能力的锻炼,明确辅导员的教师身份,针对辅导员开设《形式与政策》、《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创业就业指导》等教学课程,让辅导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升理论认识,深化理论研究,实现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注重辅导员优秀特质的考察和激励

在辅导员优秀特质培育过程中,除了自身付诸努力外,外部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做好辅导员工作的考察和激励,通过制度环境的营造,促进辅导员优秀特质的培育。

1.准入制度。“辅导员”作为职业而言,有其对个人品质、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而个人品质是当中最为核心的特质,存在较大的隐性因素,因此在招聘时要建立科学、严格的选拔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关,不仅要注重简历上的各项基础指标的考核,更要注重人格、态度、价值观等柔性指标的考核,选拔出对辅导员工作认同度高,愿意投身辅导员事业的准入对象。

2.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不仅会关系到辅导员的工作效率,还关系到辅导员的切身利益。因此高校在管理上既要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又要提升各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并且借助互联网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和现代科技平台,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建立辅导员考评机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优化考评条例,按学期或学年对辅导员的工作业务能力进行评定,积极挖掘辅导员工作中的典型事例,对于在岗位上表现优异的辅导员进行表彰,此举能够有效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成就感,同时对于考评靠后的辅导员也具有督促作用,引导大家思考和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3.保障制度。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而辅导员优秀特质的培育又是持续的过程,因此高校需要采取措施稳定辅导员队伍,通过完善相关的保障制度,解决辅导员关于薪资、职称、社保等后顾之忧,让辅导员专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中,并且对于辅导员要根据其身份特点畅通晋升渠道,实行行政职级和专业技术职称“双线晋升”机制,激发辅导员的干劲。

 

参考文献:

[1]陈燕.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辅导员优秀特质培养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17-120.

[2]谢小芬.高校辅导员特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6.

[3]刘海江.“工匠精神”之于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意义[N].山东师大报,2016.4.20(3).

 

作者简介:

王平,男,汉族,1994年1月生,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文学学士。曾任四平日报社记者、编辑,并先后荣获四平日报社2014年度“优秀报人”、《四平日报》复刊30周年系列活动“先进个人”等称号,新闻通讯《小鼠标点出大世界》荣获2015年度吉林省新闻奖二等奖。现为郑州工商学院文法学院辅导员,主持课题《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机遇下中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获郑州市2017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立项(编号:ZSLX2017736),先后参加并荣获河南省“心系中国梦 做好引路人”师德主题教育征文三等奖、2017中国(九华山)国际禅艺设计大赛铜奖、2017年度河南省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