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焦裕禄精神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学校“好学力行”校风、“诚信勤奋”校训,聚焦“严慈、严谨、严格”教风与“勤勉、求是”学风建设,立足首届“焦裕禄班”创建成果及学风建设月活动经验,将焦裕禄精神“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四大内涵,深度融入“焦裕禄班”创建全流程,构建“焦裕禄精神引领、教风学风护航”的协同育人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思政教育品牌辨识度、影响力。
二、总体目标
以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为主题,立足“精神传承”与“教风学风建设”相融合,推动“焦裕禄班”创建与教风学风建设同频共振、常态长效,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锤炼勤奋学习、务实求是、甘于奉献、勇于奋斗的优良品格,实现思想品德、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打造具有郑州工商学院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思政育人样板。
(一)“焦裕禄班”创建目标
引导学生将焦裕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厚植公仆情怀、锤炼求实作风、砥砺奋斗精神、涵养道德情操,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使“焦裕禄班”成为河南乃至全国高校思政教育的特色标杆项目。
(二)教风建设目标
强化教师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教师将焦裕禄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培育“焦裕禄精神+专业”融合课程体系;引导教师全面参与班级指导、学风督导与思政研讨,严格落实《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满意度,构建“严慈、严谨、严格”的教风体系。
(三)学风建设目标
以“焦裕禄班”为示范引领,带动全校“勤勉、求是”学风提质升级。实现研究生报考率、录取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等稳步增长;实现“学风自治管理小组”全覆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健全“基础习惯养成—常态学习保障—高阶目标引领”的学风建设体系,营造“崇学、尚学、勤学、善学”的校园学习生态。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党委书记
副组长:常务副校长、副校长、校长助理
成 员: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校团委、各二级学院负责人
职 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学生工作部,负责审定方案细则,统筹安排将“焦裕禄班”创建与教风学风建设深度融合,协调跨部门问题,监督实施进度。
(二)执行工作小组
1.牵头部门:教务处、学生处(统筹教风学风建设);校团委(“焦裕禄班”创建)
2.协同部门:宣传部(设立“焦裕禄精神与教风学风”网络平台专题,挖掘典型案例,广泛宣传报道);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理论支撑,指导课程思政案例开发);各二级学院(成立工作专班,落实班级培育、初评、申报,落细教风学风建设举措)
(三)班级“双导师”团队
候选班级配备专属导师。一是思政导师(辅导员/党总支书记),负责思想引领、学风日常管理,如晨读晨练监督、学业困难台账建立等;二是专业导师(骨干教师),依据教学规范,指导学业规划、“精神+专业”课程融合、学科竞赛,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四、实施内容与步骤(2025年11月—2026年5月)
(一)围绕焦裕禄精神四种科学内涵,开展创建工作
1.公仆情怀: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引导大学生将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内化于心,自觉将“小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强化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奉献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2.求实作风: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引导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树立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严守科研道德,养成务实求实、实事求是的研学态度。
3.奋斗精神: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引导大学生勤奋学习、培养不怕困难与挫折的心理素质和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质,全班学生能吃苦、肯奋斗,在考研、参加“挑战杯”等全国性竞赛中成绩优异,具有良好的学风。
4.道德情操: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引导广大学生严守校规校纪,主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秩序,营造文明校园氛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不断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具有良好的班风。
(二)融合教风学风建设,分阶段具体实施
1.宣传发动阶段(2025年11月)
一是学校召开启动大会,发布实施方案,明确教师在“焦裕禄班”创建指导、学风督导中的职责(如专业导师需开发课程融合案例)。二是利用学校移动宣传栏、官方网站等多渠道发布《“焦裕禄班”教风学风建设指标清单》,向全体师生解读创建目标与评价细则,确保全体师生知晓创建工作的意义与要求。三是各学院统一召开“创建‘焦裕禄班’,共建优良学风”专题会议,组织师生学习焦裕禄精神内涵及其在教风学风建设中的实践路径,引导各班级结合专业特色制定创建计划,营造人人参与的创建氛围。
2.自主创建阶段(2025年12月)
各学院指导所属班级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填报《第二届“焦裕禄班”创建申报表》《班级学风改进计划书》等,结合班级过往学风数据、教师推荐意见,筛选候选班级。
3.融合培育阶段(2025年12月—2026年4月)
(1)焦裕禄精神融入教风·赋能育人生态
课程思政创新行动:开展“焦裕禄精神进课堂”教学设计征集,鼓励教师将焦裕禄精神内涵转化为育人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开发建设“焦裕禄精神+专业”教学案例库;深化“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每月召开“学情分析会”与“教风学风建设座谈会”,实现“教学相长、协同育人”。
教学管理强化行动:实施“教学规范强化周”,开展教学基本文件规范性验收,树立规范典型;推广2025年优秀教学材料与多媒体课件成果,搭建跨学科交流平台,促进优质资源复用与创新。
学术生态净化行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诚信教育专题活动,组织学习《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导师-学生”一对一诚信谈话全覆盖,将诚信教育嵌入论文指导全流程;结合焦裕禄“廉洁奉公”精神,强化考试、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诚信监督,维护学术生态纯净。
学业支持行动:实施“学业预警与精准帮扶”计划,建立“专业课教师+学业导师”帮扶团队,制定“一生一策”帮扶方案并跟踪成效;建立“1+1”学业帮扶机制,结合专业导师每月专项辅导,形成“榜样引领—团队互助—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教师发展行动:开展“焦裕禄精神融入教学”专题培训,指导专业导师开发“焦裕禄精神+专业”教学案例并纳入校级课程思政资源库;通过案例开发、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等活动,打造“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师资队伍,推动教师深化岗位认知,在做好“知识传授者”的基础上,强化“价值引领者”的责任担当。
(2)焦裕禄精神融入学风·培育勤学向善新风
理论研学铸魂:开展“焦裕禄精神读书会”“榜样讲堂”等活动,结合专业特色研讨“求实作风与学术诚信”“奋斗精神与考研备考”等命题,实现精神传承与学风引导的双向赋能。
实践锤炼强基:通过红色实践教育活动、签署《学习焦裕禄精神·学风改进承诺书》“学霸帮扶进宿舍”1对1辅导、“朋辈导师面对面”专项活动等,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学习动力与实际行动。
文化浸润塑形:打造“焦裕禄精神学习专区”,设置学习计划公示区、错题分享区,举办“焦裕禄精神引领我成长”主题演讲比赛、“最美学习笔记”评选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帮扶互助提质:健全“1+1”学业帮扶与“专属辅导课”体系,组建“考研导师团”开设小型专题辅导班,实现精准化、个性化的学业支持与能力提升。
考风考纪固本:通过“诚信应考”主题班会、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和“考风监督员”巡考等举措,以考风促学风,筑牢学风建设的底线与根基。
4.考核认定阶段(2026年4月—5月)
(1)多维考核(4月)
(2)学院初评(4月下旬)。各二级学院根据考核指标,对本院候选班级初评,按30%比例推荐“优秀候选班级”至校级评审。
(3)学校终评(5月上旬)。执行工作小组组织“成果展示+答辩评审”,候选班级汇报建设成果,最终评选出3个“焦裕禄班”、7个“焦裕禄班”提名奖,并在全校公示5个工作日。
5.总结推广阶段(2026年5—6月)
(1)总结表彰(5月中旬)。举办总结表彰大会,对获评“焦裕禄班”的班级授牌并给予5000元班级建设经费;班级全体成员加3~6个德育学分(班委加5~8个);提名奖班级成员加1~3个德育学分(班委3~5个)。
(2)经验推广(5月下旬-6月)。汇编《第二届“焦裕禄班”学风建设典型案例集》,收录优秀班级经验、教师教学案例。组织“焦裕禄班”巡讲,在各二级学院分享学风建设方法;校园官网、公众号开设“学风榜样”专栏,宣传典型事迹。
(3)建立机制(6月)。建立往届“焦裕禄班”结对指导未入选的新候选班级机制;将“焦裕禄精神融入学风建设”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动态更新考核指标。
五、保障措施
(一)经费保障。制定专项经费预算,用于“焦裕禄班”创建、活动开展与教风学风建设表彰奖励。
(二)资源保障。师资资源方面,组建“思政+专业”指导专家库,开展线上线下专题讲座,为学生带来新的视角和启发。平台资源方面,依托创新创业学院,推动“红色+创新创业”融合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焦裕禄班”创建与教风学风融合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取得实效。
(二)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各牵头部门要对照实施方案,进一步分解任务、明确节点,强化激励约束,压实工作责任。各学院要主动作为,结合专业特色创新实施路径,推动教风学风建设与班级创建深度融合。
(三)协同联动,凝聚合力。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协作,健全信息共享与工作联动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凝聚育人合力,持续深化教风学风建设与班级创建深度融合。
(四)持续革新,着眼长效。要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增强“焦裕禄班”品牌的感召力与生命力;要以制度创新保障创建工作的常态化推进,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固化有效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机制,切实将“焦裕禄班”打造为彰显学校育人特色的重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