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恢弘独特的理论实践创新,不仅拓展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而且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同时作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贡献。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坚定不移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根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凝练,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系列重大理论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有为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并将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成就。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飞速发展,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正式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确证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伟力。
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使中华文明这一强大的生命体得到进一步更新和发展。拥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就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一路高歌前行。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长期目标不动摇,充分发掘潜力和捕捉机遇,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一进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远见卓识、凝聚社会共识、完成社会组织与动员的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彰显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目标理念和自我革命、自我纠错的强大发展能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加快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这种始终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的领导力量,在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国共产党这种由历史选择的使命型政党,才具有这种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其核心在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方针与决策部署,在党的领导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责任担当和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就有了发展的“主心骨”,就不会失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底色。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明逻辑体现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主体建设力量的奥秘所在。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人民幸福目标对党的奋斗方向的引领作用:把自己定位为“答卷人”,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奋斗;让人民群众做“阅卷人”,把人民评价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考核依据。同时,中国共产党把人民需要作为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重要依据,把人民利益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立足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以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此巨大规模的减贫奇迹,迄今为止只有在当今的中国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
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服从于资本逻辑,在资本主导下,缓解资本积累矛盾,满足资本增值诉求是根本性和决定性的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导向,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依靠人民群众贡献智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将现代化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特征。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做好,也要将“蛋糕”切好分好,主动自觉缩小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收入差异,着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将其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凸显了新时代新征程中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经济增长,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满足现代化共同特征的本质要求。现代化国家共同特征是人均收入很高和物质条件高度发达,这就要求中国经济必须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总量的合理增长。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稳居全球第二位,但由于人口规模巨大,人均GDP不足发达经济体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因此今后一段时间,中国仍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必须加速推进。中国需要有效转化到高质量发展模式,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平稳换挡,这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凸显现代化中国特色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的实现更加需要高质量发展。只有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效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幸福感。中国摒弃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摒弃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不断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完成经济增长动力与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型。要充分利用国内统一大市场优势,积极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五、坚持文明协调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文明系统内部关系的协调,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协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协调性的主要体现。
西方现代化开启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但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发展和文明转型的过程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的单维文明发展和转型的过程,这基本是一个串联式的文明进步逻辑。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其现代化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要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就形成了一个压缩式的并联的文明发展转型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产生了一种系统协调的现代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道路,使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累积式提升,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现代化历程的赶超,丰富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有助于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展示出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价值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