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没有小岗位,只有大事业”,干任何一行,只要始终抱有热情,愿意钻进去,就能干出一番成就
1959年7月高中毕业后,我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后来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从事讲解工作。从那时起到2000年退休,再到现在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历史知识,我和文物讲解打了一辈子交道。今年是国博创建110周年,我和孙机等老专家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国博在藏品收集、文物保护、展览展示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总书记给我们回了信,这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上世纪50年代,国家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急需讲解员。大学生数量不够,我和其他几十名符合条件的应届高中生就与大学生们一道,成了博物馆的第一代讲解员。刚参加工作时,按照中国历史时期,讲解员被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配有一名专家,给大家上历史课。老师们的专业讲授,为我们日后的讲解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当时还请到了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良小楼,教我们发音、吐字。她强调“吐字如珠”,每个字音要发完整,这让我受用一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丰富的馆藏文物,每一件都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有待我们发掘探索。工作期间,我有幸在沈从文先生的带领下,多次前往故宫参观,听他讲授书画、瓷器、丝织品等方面的知识;结识桥梁专家茅以升、古代科技史专家王振铎等学者,请他们从专业角度,就展陈文物的讲解内容做指导、修改。对于我的提问,他们总是毫无保留,或留下家庭地址、或写信回复,给予无私的热心帮助。专家学者的待人态度、治学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也坚定了我做好一名讲解员的信心。
很多人可能认为,讲解工作没什么难度。其实不然。讲解不只是熟练背诵讲稿,生动讲述文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人施讲,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需求做有针对性的讲解。想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尽可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比如说到彩陶,得知道制作步骤是在陶器上先画画,让图案和胎体充分融合,再放入窑里烧制。其次是研究观众需求。为了了解中小学生的特点,我不仅找来他们的历史课本阅读,还抽时间到学校去旁听老师怎么给学生上课。然后是做好工作总结。我有个习惯,讲解结束后,会继续和观众聊一聊,写一段讲解体会。日积月累,对于怎么讲才能让不同观众听得懂、喜欢听、记得住,我积攒的经验越来越多,讲解时自然也就更加游刃有余。
博物馆服务要对得起观众的厚爱,除了做好馆内讲解,也应该加强社会教育,增进观众对文物的认识和理解。记得有一年,北京市原崇文区的中学历史老师带着学生来参观,老师们的历史知识比较丰富,但对文物的了解并不多。和老师们沟通后,我主动找到区里申请给历史老师讲隋唐时期的文物知识。曲辕犁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唐三彩是怎么烧制的,这些内容老师们听得津津有味。因为讲解工作受到欢迎,后来我又获得了给北京市的历史老师讲系列课的机会,还给一些大学开课。“没有小岗位,只有大事业”,干任何一行,只要始终抱有热情,愿意钻进去,就能干出一番成就。
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我一直坚持做博物馆社会教育。2020年开始,我在新媒体平台开设账号,用网友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我还准备出版相关有声书籍,方便更多读者感受、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借用一句俗语——“小车不倒只管推”,我会在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上一直“推”下去,继续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