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要把《意见》落到实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就要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由课程、课堂、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这六个要素构成,其中学生、课程和课堂三个要素构成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要素构成校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内部各要素独立运行,互动交流不足、管理自成体系、利益难以统筹,制约着共同体“共轭效应”的发挥。因此,接下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
建立有效的学生自主教育机制。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家陶行知也说:“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自主教育,通过建立“四会四自”教育机制,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在道德修炼中养成自律能力;学会做事,在职业生涯中养成自理能力;学会学习,在学习生涯中养成自主能力;学会生存,在人生道路上养成自立自强能力,从而实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他律走向自律。
建立课程管理、协同、互补和衔接机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管理机制,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科学决策、计划、组织、调控和评价,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协同、互补和有机衔接。一是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发,发挥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协同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学科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间“互补优势”;三是要建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衔接机制,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从而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创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活力机制。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通过整合“四个课堂”,充分发挥第一课堂(课内教学活动)、第二课堂(课下教育活动)、第三课堂(宿舍)和网络课堂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让“四个课堂”之间相互渗透,促使“四个课堂”从内容到形式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四个课堂”之间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互支持和相互配合,产生整体效果,实现协同育人目标。
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学校是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枢纽,应按照中央要求,建立党委组织领导、行政积极实施、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协调配合的决策、实施、调控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督查及其信息调研系统,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工作的协同配合机制,使各个机构、人员能够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共进,形成育人合力。
建立家庭内部和谐互动教育机制。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重中小学阶段轻大学阶段的问题,很多家长认为送子女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人才“保险箱”。然而,“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构建家庭人员交流谈心机制、定期联络机制、德育榜样机制、家训伦理机制等家庭教育机制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
规范社会管理,健全社会控制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化的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交互激荡,大学生同社会的联系与交流日益深入、频繁和广泛,如果忽视或放弃社会教育就意味着放弃许多阵地和机会。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规范社会管理,完善行政、法律、经济配套措施与政策;健全社会控制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正常运行状态下的控制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类突发状况下的预警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育人的功能。
建立学生、课程和课堂“三维一体”的互动机制。学生、课程和课堂三个要素构成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立“三维一体”的互动机制,才能发挥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整体功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实现学生与课程间协同促进的目标。通过对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互动融通的目标。通过“四个课堂”的整合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协同作用,促进课堂与课程互促共生,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服务。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一体”的联动机制。毛泽东同志说过:“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这样,家庭、学校、社会应密切配合,建立“三维一体”的联动机制。首先,学校与家庭应实现协同联动。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通过成立由学工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参与的大学生家庭教育协调指导机构,建立信息沟通互动平台,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联动机制。
其次,实现社会与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协同联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影响,需要社会各界承担起社会责任,净化社会风气,优化社会环境,一方面构建以家庭教育为主,社会教育配合的协同联动机制,克服家庭与社会“两张皮”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要配合学校化解社会负面影响,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对学校教育效果的抵消作用。学校也要主动融入社会,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社会负面影响。通过社会与学校的协同联动,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作者:李才俊)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习近平: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